Research 項目考察

我們用第一人稱視角去審視村落現況,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如攝影、視頻、音樂、繪畫、文字等進行記錄。在這階段藝術家們會在村落駐留一個星期,與村民一起生活,深入交流,並通過藝術的視角去分析考察村落不同的傳統習俗、建築、工藝、方言、等文化因素,從而對村落進行研究分析。
駐村項目一: 人間好時節
藝術家:陳啟恩
人會根據文化、歷史、經濟、政治等因素塑造生活的場所,構成村莊和城市。而這些生活的场所又密切地影響著我們的成长,亦因此孕育了眾多獨特的地區文化。文化是人類——一個種族或群體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範,对人的自身認知有極大的影響和意義。而最能反映文化特色的硬體和軟體则非建築和其民族節日莫屬。
當今資訊科技发達,固有的傳統概念倍受衝擊,對經典的人倫美德傳承也大不如前,村莊正在不斷邊緣化。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著眼於地區的傳統特色節日,重溫林頭村的歷史,複兴舊有失傳節日,繼往開來,豐富及創新現有節日, 打造屬於林頭村的特色節日文化。我們希望通過塑造文化節日提升社會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角色,進一步將現存的一河兩岸配套整合,使其發揮更有效的協同作用,更帶來潛在的文化經濟效益,推進林頭村在睦鄰、文化、經濟等方面持續成長。
駐村項目二: 綠在街角——社區園圃計畫
藝術家:黎慧儀
一心社工的研究調查指出,接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鄰里關係冷淡、社區參與度低。種植正正提供一個可持續、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即使今天農田風貌漸漸從林頭消失,我們可否在林頭河岸兩邊進行改造,通過「綠在街角社區園圃計劃」展現嶺南水鄉的優雅景致,一起撒下連結社區的種子,種出林頭的鄉情?
漫步林頭一河兩岸嶺南水鄉社區,發現街角小巷都種滿了植物。除了由地方單位種植的綠化植物,不少是由居民自發的「街角小園圃」,種植蔬果和花卉。雖然它們佔據了公共空間,卻反映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喜歡自己的社區。研究指出一個小小的社區園圃可漸漸成為重要的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並提供以下的好處︰
• 改善環境
• 健康生活
• 戶外活動
• 無公害食物
• 建立友情
• 療癒/園艺治療
• 為昆蟲提供食物
• 促進鄰裡關係
• 促進合作
• 社交活動
• 促進跨代共融
• 帶來希望
• 食農教育

駐村項目三: 我的夕陽樂
藝術家:賴閃芳
宏觀:
人一出生就註定走向死亡,時間並不會等待任何一人。社會傾向關注嬰孩怎樣成長至成人;成年之後則較少討論。但實際情況是,我們沒有一天不在成長,成年人慢慢“長大”進入中年,再步入老年。每一個成長階段都獨一無二,身體及心靈的狀態亦與別的階段有所不同,因此各有所需。可惜因社會整體對生產力的著迷,步入年老階段後生產力下降,老人經常被視為社會的負擔;加上科技發展,連中年人都趕不上步伐,長者就更被排除在外。“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淪為口號,多於活生生的信念。現在流行美魔女、不老症等等醫學方式去延緩衰老,都證明了社會對“老”的恐懼及厭惡。吊詭是,人類整體壽命增長,任你喜歡不喜歡,衰老是個不爭的事實。
微觀:
根據一心社工的問卷調查,現時村內的問題有三:1)鄰里關係弱;2)提供予老人的活動不足;3)老人服務不夠靈活及有創意。但光是倚靠社工及村委設計活動,杯水車薪,並不足以應付愈來愈多的年長人口,而且內容也偏向單調,未能配合各式長者的口味。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會變老,分別只有先後次序。一個對長者友善的社區,最終受惠者不只是老人,而是所有人。若邀請村民/家庭為單位參與設計長者活動,能否建立一個豐富的長者友善、甚至年齡友善的社區?我們有可能一起快樂地變老嗎?
駐村項目四: 公共空間練習
藝術家:楊建邦
在北滘鎮村居歸屬感調研(林頭)問卷中,有60.3%的被訪者認為社區缺乏公共空間,有49.75%的被訪者認為鄰里關係不佳,而社區參與度也只有47.7%。在藝術造村第一階段中,我們將通過對社區公共空間的研究,試圖找尋以上問題的解決答案。研究範疇將從以下三個方向進行:

調查問卷:用問卷方式了解村民日常去的地方、他們心目中的公共空間、交通方式及時間等等。從而整理歸納出林頭村十大受歡迎的公共空間地點,並進一步探討人們心目中的公共空間。
參與觀察:邀請公眾參與觀察問卷中的十大公共空間,邀請中學生開展攝影活動,到現場考察在不同時間空間情況下的公共空間樣貌。
繪畫及攝影記錄:透過空間攝影記錄,突出空間特徵,探究人們使用空間的習慣等。
社區參與模型: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設計並製作空間模型,並邀請公眾評審,在七月的分享會中展示。